发布时间:2025-11-19 来源:芯报告
这周去拜访PC品牌厂商,聊到明年的产品规划,对话的焦点很快变成了存储芯片。品牌厂正在开产品年会,大家在会议室最后都绕回同一个话题,明年DRAM、NAND要怎么采购。从终端成本结构的角度看下去,明年存储几乎可以确定是“一路往上走”的走势,连CPU也传出要涨价,终端电子产品涨价,基本上已经不是“会不会”的问题,而是“涨多少、谁吸收”的问题。
存储缺不缺货,不再只是几家IDM厂之间的问题,而是整条半导体供应链都在看的一个变数。使用大量存储的汽车与手机制造商,明年将同时面对价格压力与供应不确定性,现在没有人敢给明确的供应承诺。全球企业纷纷把产能、资本、技术资源转去追AI相关芯片,导致手机、PC、服务器用的存储芯片供应吃紧,引发部分客户恐慌性抢购,价格自然一路上涨。当存储进入所谓的“超级循环”,客户会试着在其它类型IC上压价,企图用比较便宜的逻辑IC,去抵消存储涨价带来的成本压力。存储的排挤效应还在持续,而且正在从上游一路往下扩散。DRAM的排挤效应这个排挤效应,最清楚的地方就是DRAM。DRAM紧张,不只是库存低、需求改善这么简单,而是结构变化。原本市场预估,到2025年底,DDR4会出现超过10万片晶圆以上的缺口;即便后来三星、SK海力士都宣布延后停产,把DDR4的寿命稍微往后拖,缺口还是只有从10万片多一点,往下缩到约7万片,而且以目前供给来看,到2026年底前,要完全补上,难度都不小。问题不在于全世界产能不够,而在于留给DDR4的产能不够。原厂这几年做了两件关键决策,第一,加速让DDR4退场,把老制程、低毛利的产品清出资源;第二,产能优先往HBM和DDR5倾斜,尤其是对AI服务器友善、位元单价高的那一群规格。结果就是DDR4在需求还没消失的情况下,供给被刻意收得很紧。DDR4的故事,是在一个需求还活着的市场,把产能主动拿走,这种缺口带出来的涨势,通常会比DDR5更扎实、更持久。DDR5和HBM已经站在很高的ASP水位,接下来还是会涨,但涨幅比较像是“在高位往上垫”,而不是从谷底拉升的那种陡坡。反倒是DDR4,只要缺口存在,价格就会被长期往上托,各大厂商的补位能力有限,很难真正弥补原厂的“产能切割”。有趣的是,当HBM的产能与毛利率高到一个程度,市场开始出现另一种声音:部分低阶HBM的产线,如果接下来客户mix转变、或ASP涨到乏力,有可能在未来某个时间点,转回DDR5来用,缓和一下DDR5的供需紧张。这件事如果发生,DDR5价格大概会是在高档震荡、涨幅收敛的路径,但对DDR4的缺口,帮助还是有限,因为那是整个产品世代被关掉的结果。
NAND的不同逻辑NAND的逻辑就不太一样。现在在云端冷资料存储,HDD还是绝对主角,市占95%以上。HDD也面临供货吃紧、交期拉长的问题。对云端服务商来说,眼前要处理的不只是“我要多少容量”,而是“未来几年我要用什么媒介来放这些容量”。2026年开始,用QLC eSSD大规模取代部分HDD,已经是几个大型CSP在规划路径图上的选项之一,并有三大力量相互影响叠加。第一,既有的PLC转产回QLC,本身会造成一定的产能损失,等于短期内可供应的总位元就先卡掉一块。第二,云端客户面对AI景气,态度是看好但谨慎,在产能扩张上不敢一次开太多,宁可以较高价格确保能稳定拿货,而不是压低价格去赌供应。第三,经销商感受到长期紧张的预期,也会提前备货,拉高现货价格与库存水位。这两年NAND涨幅未必会输DRAM,甚至有机会略强于DRAM。尤其是高容量QLC eSSD、车用NAND、企业级SSD等细分市场,很可能会是价格最有支撑力的一群,与消费级小容量SSD的走势,有明显差异。NOR Flash的价值如果说DRAM和NAND是整台AI服务器的存储大脑,NOR Flash看起来金额小,但在AI服务器上,已经悄悄变成非常关键的“控制神经”。以英伟达GB200 NVL72的机柜架构来看,NOR被用在的地方,比很多人想像中多得多:BMC要用、Grace CPU BIOS要用、GPU上的启动要用,还有Infiniband网卡、NV Switch、各种控制器、甚至DPU,都各自有NOR配置。整台机柜的NOR Flash价值量,已经超过600美金;往下看2年,随着新架构导入、更高容量成为标准,有机会往900美金以上走。更关键的是,这不是颗数暴增的故事,而是容量全面升级的故事。GPU端从几十Mb升到几百Mb,网卡往2Gb级别走,Switch做到256Mb,控制器做到1Gb。每个环节都在把NOR的单价往上推,累积起来就变成了整个机柜,一笔不容忽视的BOM成本。因为NOR在整机中的金额相对不大,但一旦出问题,整机风险极高,客户在这个零件上看的就不是谁最便宜,而是谁最稳、出了事谁赔得起。从市场份额来看,高阶AI服务器用NOR的市场,几乎是两个厂商垄断,华邦超过8成,旺宏大约1成多,剩下的厂商合计不到1成,且在大容量产品上,高温、高压、长时间压力测试一直过不了英伟达的标准,云端大客户根本不敢冒风险。真正有机会长期稳坐这一块的,其实就只有台湾的2家,加上1家大陆的存储设计公司,勉强算是候补。
终端客户的战略规划把DRAM、NAND、NOR放在一起看,存储排挤效应就会变得非常具体。从上游来说,全球的资本支出、先进制程产能、封装产线,都被AI服务器这条主线吸走了。HBM与高阶DRAM吃走晶圆资源,DDR4被迫退出;QLC eSSD与高阶NAND准备在云端冷存储,取代部分HDD;NOR Flash在AI机柜的价值量翻倍。这些加起来,让存储器和存储不再只是BOM上的一个项目,而是会直接左右整机成本与供应确定性的关键。往下游看,PC品牌、手机品牌、车厂面临的是同一个困难:一边是存储连续2-3年上涨,一边是逻辑IC想谈降价来对冲成本。这会带来两个影响,第一个是终端售价势必要反映一部分成本;第二个是没有议价能力的IC设计公司和代工厂,会被迫在价格上让步,换取订单与稼动率。对厂商来说,这不是一个“看一个季度价格、猜下一个季度的涨跌”的市场,而是一个必须把三到五年的架构改变看清楚的超级循环。哪些产品是被AI长期锁住的刚性需求?哪些公司掌握的是技术与产能的话语权,而不是只是短线跟涨?哪些环节只是被气氛推上来,一旦供给结构改变会先被修正?